记忆中的那些上海小吃
番茄蛋汤
小时候的味道,现在看来是非常值得留恋的。不管是父母请你吃“竹笋拷肉”,还是外婆做的“猪八戒踢足球”,这些东西会长存在记忆中,前者成为一种再也回不来的记忆,后者更多的是对于亲情的怀念。
“竹笋拷肉”这种形象、生动、含蓄的那个年代的育人方式之一,现在就是浮云,当你想用这种方式对下一代进行亲密接触的时候,你的上一辈会毫不犹豫地对你进行赤裸裸的口头威胁,随后又温柔地对着你的下一辈传达一种类似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言论。那时候,你会清楚地看到,小家伙留着鼻涕和泪水的小脸上泛起得意的笑容,小手比划出“V”字。当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这种特权的时候,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所以是一种纪念。
“猪八戒踢足球”是红烧肉烧蛋,小时候家里逢年过节可以吃到,所谓物以稀为贵,吃得少记得牢,那时候的味道一直记在味蕾中,每次吃到同样的菜,总觉得有所欠缺,后来想明白了,少掉的是那份亲情。
小时候,觉得最好的人是外婆,有好吃的就想到我,不管是到外面去吃,还是给钱自己去买,很开心。
每个礼拜外婆总带我们去文庙附近的小吃店吃小笼包,这家店很早前就没有了。给我们钱去买主要是买大饼油条和生煎,一个铝锅和一根筷子就把这些东西安全带回家,锅里放生煎,锅盖反过来放大饼,筷子上串油条,这种现象现在也没有了。
以前上海的小吃都是在点心店和糕团店里的,相对很集中,现在很多小吃都没有了,就算有的,也没有了以前的味道。
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我们记忆中的那些小吃,希望它们能够一直在我们的记忆中。
生煎馒头
生煎馒头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点心,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生煎用的是半发酵的面粉包上鲜肉和肉皮冻,一排排地放在平底锅里油煎,在煎制过程中还要淋几次凉水,撒上葱花和炒熟的芝麻就大功告成了。底酥、皮薄、肉香是生煎馒头的特点。一口咬上去,一点点肉汁裹着肉香、油香、葱香、芝麻香。咯,生煎如今也有了一定的美味发展,蟹肉生煎,鸡肉生煎包的口味,也都不错。但现在的生煎已经朝着生煎汤包的的方向发展,一味地追求皮薄汤多,不知道是好是坏。
传统生煎做得比较好的是东泰祥,皮薄汤多的代表是小杨生煎。
南翔小笼包
南翔小笼驰名中外,已有百年历史。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后称南翔大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或春竹、虾仁和入肉馅,每只馒头折裥十四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十只,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戳破皮子,汁满一碟为佳品。皮薄、汁鲜、肉嫩、馅丰。除了到南翔去吃以外,还有的就是城隍庙的南翔小笼。
现代改进版的小笼代表是乐新皇朝,这是个新加坡品牌,刚到上海不久,他们的小笼品种繁多,代表是八色小笼,八种不同内容的小笼,原味、人参、松露、麻辣、蟹粉等,吃起来还有一定顺序,除了小笼,他们的小菜也做得非常好,葱油拌面觉得让人惊艳。
三鲜小馄饨 油豆腐粉丝汤
好像上海人对馄饨的大小分的特别清楚。上海的三鲜馄饨也有别于无锡的三鲜馄饨。馄饨馅并不是鲜肉、开洋、榨菜制成的馅心,而是纯肉的。所谓三鲜名堂皆在汤里,蛋丝、虾皮、紫菜此三鲜调出薄皮包裹着的鲜肉,口感咸香爽滑。斜土路、蒙自路口的丰裕就是典型的上海三鲜馄饨的代表,汤烫、皮薄如纱,三鲜份量到位。
这家店的油豆腐粉丝汤也非常有代表性,粉丝哧溜一下溜入腹中,油豆腐线粉汤干点配湿点,这是平常上海人习惯的饮食方法。而湿点中油豆腐线粉汤则是保留节目。虽然它看上去有点清汤寡水,但配生煎等油腻的点心,则是绝配。
而且看它的烧制过程也是一个享受,锅内汤汁翻滚,煮着铁丝网勺里的线粉,闻一闻,香气四溢。
汤水够清,味道够鲜。油豆腐、粉丝和百叶包,再加个双档,保证人鲜得掉眉毛。
开洋葱油拌面
以熬香的葱油和烧透的海米 (上海人称开洋),和面条一起拌着吃。
面韧劲十足,开洋鲜美,葱油喷香。一碗好拌面在手,如果桌上再来几份好味道的小菜,一定会觉得吃小吃,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上海最著名的的葱油拌面在沧浪亭,原来在淮海路上的这家最正宗,现在搬走了,很多人跑很远路过来就是为了吃这碗面。
条头糕 薄荷糕
南南北北,糕点是中国人拿手的点心。论起上海的糕点,恐怕掰上脚趾,你都数不过来。但被上海人广为喜爱的,要数条头糕和薄荷糕,还有双酿团之类的。
薄荷糕,糯米粉里拌着些许的薄荷粉,点缀着红绿丝。条头糕,糯米粉糅合细沙(不是裹着细沙,而是两者揉在一起)做成长条状,油炸了之后更好吃。
薄荷糕,甜、凉爽口,夏季吃颇为下火。条头糕,又软又凝,甜度适中。
这些糕点原来都是糕团店里都有,现在只能在一些老牌餐饮店有。
海棠糕
海棠糕可是点心中的老一辈了,年轻人恐怕有很多都没吃过。它的外层是粉皮,里面是豆沙馅,在特制的模具中烘烤而成。由于模子的形状象海棠花,故得名。外形呈咖啡色,吃表面撒着饴糖,吃口分外香甜,海棠糕在市区已经很难见到,在七宝老街和新场老街还可以见到。
蟹壳黄
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成品呈褐黄色,吃起来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开水专营店)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两件小点心——蟹壳黄和生煎馒头,酥、香,满地找芝麻,是蟹壳黄的特点。
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种经济实惠、独具风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历史。上海有两家著名的排骨年糕——小常州和鲜得来。小常州排骨年糕选用常州、无锡等地的猪脊骨肉,用酱油腌渍后,再放入用酱油、油、糖、葱姜末、酒等混合的油锅中氽,氽至色呈紫红、肉质鲜嫩、味道浓香时取出。与此,将松江大米煮熟后,放在石臼里用榔头反复捶打,待捶打至米已无整粒后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里裹一小块已经氽过的排骨,再入酱汁油锅中煮氽。吃时,洒上五香粉,则既有排骨的浓香,又有年糕的软糯酥脆,十分可口。鲜得来的排骨年糕是将面粉、菱粉、五香粉、鸡蛋放在一起搅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这种排骨色泽金黄,表面酥脆,肉质鲜嫩。与此,将松江大米与红酱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面酱,浇上辣椒酱即可。入口糯中发香,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上海市的曙光饮食店的小常州排骨年糕、鲜得来点心店作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