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了2014年全国食用植物油抽检结果,共抽检出不合格食用植物油362个批次,不合格项目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苯并(&alpha)芘、溶剂残留量、酸值(价)、过氧化值、溶剂超标等。
黄曲霉毒素B1、苯并(&alpha)芘、溶剂等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危害呢?记者采访了河南工大油脂蛋白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王卫良。
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分很多种,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强、危害大,是一种致癌物,是国家强制检测的项目。油脂中黄曲霉毒素B1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原料收储、运输不当,加工工艺控制不当。
苯并(&alpha)芘 明确致癌物。植物油中苯并(&alpha)芘超标主要是由于原料储存不当、加工过程中油料高温蒸炒或油料晾晒不当导致。
溶剂残留量 溶剂残留量偏高时,其中所含的苯和多环芳烃类等有害物质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损害。溶剂残留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浸出溶剂去除不彻底所致,溶剂残留量的多少与油脂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及溶剂本身性质有关。
过氧化值 过氧化值升高是油脂氧化酸败的早期指标,反映油脂是否因已被氧化而变质,油脂氧化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长期摄入能破坏人体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运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精炼工序不到位等。
酸值(价) 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的程度。油脂酸败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长期摄入会对健康有一定影响,如果油有哈喇味,要避免食用。造成酸值(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原料不合格、生产工艺不达标、储藏不当。
农家自榨油
黄曲霉毒素超标风险更大
生活中,常有人介绍买农村亲戚自榨花生油,淘宝网上也有很多商家打着农家自产自榨、古法压榨等旗号售卖食用油。
农民自产自榨油,给人的感觉是看得到,很可信,但由于榨油工艺简单,黄曲霉毒素问题无法解决。农村小作坊,榨油前最多会拣出明显霉烂的种子,粗粗过滤一下杂质,但黄曲霉毒素肉眼无法观察到,没有明显霉变的种子也会含有,简单的榨油工艺机无法处理。正规的榨油企业,从原料储存、运输到加工产生的油饼等,有几道黄曲霉毒素的处理工艺,能有效处理黄曲霉毒素,保证油品质量。古法压榨、农家自榨都是销售噱头。
浸出工艺油脂
容易溶剂残留超标
食用油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压榨法、浸出法。谈到两种方法的区别,王卫良用洗衣服来解释,压榨法是用物理、机械的方法将原料中的油挤压出来,相当于洗完衣服用手拧水分,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衣服拧干,而浸出法则是用一种有机溶剂把油饼中残留的油给溶解出来,相当于阳光晒干衣服。按照国家规定,压榨油和一级、二级浸出油不得检出溶剂,三级、四级浸出油的溶剂残留量&le50mg/kg。
压榨法用的是物理的、机械的方法将油榨出,生产工艺对原料要求高,需要精选原料,产油率低,榨出的油脂较好地保留了原料的色、香、味,且油脂中的维生素E、蛋白生物活性物质等营养成分丢失较少。
压榨后的油饼含有大量油脂,浸出法利用化学萃取原理,选用能够溶解油脂的有机溶剂,通过浸泡或喷淋油饼,使油脂从油饼中分离,然后再经过除杂、脱酸等一系列化学精炼工艺,生产出油脂,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在这个过程中丢失,油脂基本上无色无味,且可能有溶剂残留。相比压榨工艺油脂,浸出工艺油脂价格便宜。
为了让消费者消费得明明白白,我国相关规定明确必须在产品标签中标明压榨、浸出字样。压榨工艺和浸出工艺都是国家允许的,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不过也有不良油脂企业生产调和油会加入浸出油,标签上不标,也有的会在压榨油中掺入浸出油,标签上标示压榨字样,欺骗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