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名小吃之东阳沃面介绍
沃面是东阳餐饮的主食——无论是正规的宴请,还是朋友临时聚餐,一大盘沃面犹如当红歌星,总是在歌舞晚会临近尾声时靓丽登场。酒足的,添一小碗,美其名曰“盖帽”;酒少的,一碗打底,另一碗尝鲜。
面条是最常见的主食之一。北京的炸酱面,上海的阳春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山西的刀削面,兰州的拉拉面……虽然技法不同,口感也有差异,但都是当地人喜爱的美味并走遍全国各地。东阳沃面貌不惊人,甚至有“糊答答”之感觉,但自成特色,过舌难忘。
“一碗面,十种料”。东阳沃面虽说食材丰富,否真有10种之多?屈指数数,除去油、盐、胡椒等基本佐料外,还有青菜、木耳、肉丝、河虾、肚丝、蛋丝、淀粉、面条等等,总体还不止“十种”。,最关键的也就猪肚、河虾和面条。
猪肚增味,却不好料理。新鲜的猪肚用清水洗过,抹上干面粉细细地搓揉,再用清水冲洗,猪肚上的黏液大约也就去除干净了。但光是如此还不够,还得加料酒和姜,在沸水里汆一汆,方能去除腥臊。倒掉汤水,重新将猪肚煮熟。煮猪肚既要时间又需耐心,离火之后用余温焐一焐,晾透切丝。
猪肚的多寡要视生意而定。煮一次,十只八只不算多。锅中之汤水,可用于调味,不是高汤,却胜似高汤。
虾是水中的狡兔,其静,其动,都是一张优雅的图画。虾味至鲜。用来烹制沃面的虾,必须是鲜活的──倘若盆水正常,虾是安静的;一旦缺氧,便会活蹦乱跳。
面条的种类很多,正宗的东阳沃面必用机器碱水面。而金华、杭州的土菜馆虽说也能点出沃面,但似乎都很“山寨”,少了东阳沃面的口感。究其原因,不是用了手擀面,就是放了龙须面——手擀面煮出来的沃面易糊,吃起来也无筋道可言,放凉之后难以入口;龙须面虽说外观齐整,但做不出味道,入锅之后便起疙瘩。
起好油锅,先炒肉丝、木耳,后将备好的河虾、肚丝、蛋丝和面条入锅煮开。“煮开”是东阳口语,即“水滚”之意。煮开之后,就可“沃”了——把精细的玉米粉(亦可稍稍加点番薯淀粉,以增黏稠度)用水和匀,舀几勺到锅里,搅拌,煮开,即成“沃面”。
东阳沃面似羹非羹,无疑是种“粗食”。而沃面之“沃”,实应为“爊(āo)”。如今,人们之所以将错就错,弃“爊”用“沃”,也许是因为书写方便,也许是因为沃面配料多,有沃土的外观,更因为东阳方言ao与wo谐音之故。只是,不管何种原因,从“爊”到“沃”,可以真切地感知东阳沃面的身世——穷苦卑微。
东阳县域经济发达,已连续多年挤入全国百强县(市),令人刮目相看。但在早年,“百工之乡”的百姓生活清苦,上顿吃剩的饭菜总是舍不得倒掉,留着下一顿加点汤水,煮煮再吃。有时候,家中吃口多,剩饭又少,便会随手加点索粉、面条、青菜之类食物同煮。煮的时间稍长,锅中之物涨糊,干脆再用水淀粉稍稍勾芡,便是人们常见的羹食了。
东阳地灵人杰,拥有“八千教授,八百博士,十名院士”。如此殊荣,少不了“博士菜”的滋养,否也是从烹制沃面中萌发了创新的灵感呢?因为东阳沃面虽发端于穷苦灶头,但烹饪技法却活用了烩、汤、勾芡之原理,简直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
所谓“烩”,就是将不同的食材,特别是边角料的综合利用——搁在一起,一锅煮天下,一勺定乾坤,这便是烩菜的美食意趣。猪肚、河虾原本是上好的食材,按理说,独烹方显其卓越本色,夺味、走味、变味……都是贬意词。但“串味”却是个异数,就像鱼羊一样,不“串”还成不了“鲜”呢。
东阳沃面是“爊”成的。有了此“爊”,举凡高贵大雅与低贱流俗烩于一锅,爊成一个混沌意味十足的汤境,又在猪肚、河虾等食材的包容下,共同打造出一锅好汤。
勾芡则利用了水淀粉的糊化作用,使沃面汤汁黏稠,让食材之“鲜”牢牢粘裹在面条上,口感滑利滋润,“潃瀡”得很。
美味在民间,好菜在农家。一种食物从诞生到进化,往往映照着时代的变迁与经济的发展。摆上今天餐桌的东阳沃面,都是厨师精心烹作的,食材自然也不再是原先的剩菜残汤。沃面也是“面”,但那种烂糊糊的口感反倒突破了面条“汤宽”的传统说教,自成一派,独具特色。
如此,东阳沃面的美食意义,自是在审味之外,也有着一种普世真理——无论多么高贵与卑微,在“爊”的时光里,皆皆有其发散个体特性的机宜。所以言味,不必独尊燕窝鱼翅者,以东阳沃面之法以烩之,是为大同世界。